1. <address id="z3sxr"><var id="z3sxr"></var></address>

      <object id="z3sxr"><tt id="z3sxr"><noscript id="z3sxr"></noscript></tt></object>
      中國西藏網 > 即時新聞 > 文化

     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,如何儲糧以安天下?

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8-21 16:12:00來源: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

        重視糧食儲備是中國優(yōu)秀的歷史傳統(tǒng)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我國儲備的主要糧食已超過全球庫存量的50%,是世界第一儲糧大國,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

        民以食為天,糧食安全是“國之大者”。那么古人在糧食倉儲和糧食供應安全方面是怎樣做的,有哪些歷史經驗值得我們借鑒?

        儲糧備荒起源早

        古代先民十分重視糧食儲備。

        在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(距今8000多年),考古學家挖出了189個“糧倉”,能儲存粟至少5萬公斤,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,這樣的儲糧規(guī)模令人驚嘆。

        在距今約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遺址的池中寺臺地,考古學家勘探出一片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炭化稻谷堆,顯示出城內巨大的糧食儲藏量。

        甲骨文中有派官員巡察倉廩的記載,說明商代已經有了較健全的糧食儲備制度?!吨芏Y》記載,西周不同層級的行政機構均設有儲備倉庫,其中就包括糧食儲備。具體執(zhí)掌儲備的官員叫“遺人”,他的職能是:掌管王國的委積(指糧食等財物儲備),用來向民施以恩惠;掌管鄉(xiāng)里的委積,用以救濟鄉(xiāng)民中饑餓困乏的人;掌管門關(國門和關門)的委積,用以撫養(yǎng)為國犧牲者的家屬;掌管郊里的委積,用以供給出入王都的賓客;掌管野鄙(距京城三百里以內的地區(qū))的委積,用以供應往來的旅客;掌管縣都的委積,用以防備災荒。

        今天,我們所說的糧食儲備調控制度,一般認為源起于戰(zhàn)國時魏文侯相李悝在魏國實行的“平糴(dí,意為買進糧食)法”。這一制度是政府運用財政力量和價格手段來調控糧食供應,穩(wěn)定糧價。

        “平糴法”根據(jù)年成好壞,把好的年成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等,壞年成也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等,國家按年成好壞收購或賣出相應數(shù)量的糧食。比如遇到大歉收年,就把大豐收年收購的糧食增量拿出來賣,用以平衡市場的糧食供需。平糴的結果是,“雖遇饑饉、水旱,糴不貴而民不散,取有余以補不足也。行之魏國,國以富強”。

        平糴法限制了不法商人對糧食的投機活動,有效地防止了農民破產和貧民流亡,維持了國家正常的經濟秩序。

        官方與民間共發(fā)力

        秦漢以后,糧食儲備和調劑制度相當繁雜,但大體不出兩類:一是國家興辦的“常平倉”,調控市場、平抑物價、為民理財。二是民間興辦的“義倉”,由于多建立于最基層里社,也稱“社倉”,主要用于具有慈善性質的糧食救濟。

        漢宣帝五鳳四年(公元前54年),大司農丞耿壽昌建議在邊郡設置常平倉,谷賤時增價糴買,谷貴時減價出賣。白居易曾評價:“蓋管氏之輕重,李悝之平糴,耿壽昌之常平者,可謂不涸之倉,不竭之府也?!?/p>

        常平倉可以說是一個建立于供給與需求兩端之間的“蓄水池”。當農業(yè)豐收,市場供給大于需求時,為防止谷賤傷農,國家加價收儲市場上的糧食;在農業(yè)歉收,市場需求大于供給時,為防止谷貴傷民,國家將豐年收購的糧食低價賣出,在這一進一出之間,平抑了市場物價。

        義倉,一般認為創(chuàng)立于隋開皇五年(585年),大致可分為兩類,一類是由地方官員牽頭組織民眾捐助并管理;一類完全由地方士紳自行建立并管理。隋代工部尚書長孫平看到天下多水旱,建議民間秋熟時每家出粟麥一石以下,以備兇年。開皇十五年(595年)義倉改為官辦,變成一種強制性糧食征稅,由政府控制。唐代承襲隋制。由于政府控制,隋唐的義倉有名無實。

        真正意義上的義倉起源于南宋。南宋大儒朱熹于乾道四年(1168年)在福建崇安(今武夷山市)辦社倉,在青黃不接時給鄉(xiāng)民貸米,鄉(xiāng)民在冬天連本帶息按120%歸還。小歉時利息減半至10%,大饑時利息全免。此舉相當成功,至淳熙八年(1181年),社倉已積有米3100石。

        明清時期,勸善之書廣為流行,民間行善之風大行,捐建義倉活動有廣泛的社會基礎。在推行社倉的同時,政府積極鼓勵民間大力發(fā)展義倉,使得義倉逐漸增多并在很多省份普及,為保障社會糧食儲備調控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        中國自古以農業(yè)立國,農業(yè)是經濟命脈,糧食安全關系著國計民生,各朝各代無不把它擺在治國安邦的重要地位。

        故倉儲糧食,以備不時之需,成為一種歷代常規(guī)的制度,政府與民間共同用力,為保障民生與社會穩(wěn)定發(fā)揮了重要的作用。這種糧食調控制度,以不破壞市場的正常運行為前提,實現(xiàn)了調節(jié)糧食供求關系、穩(wěn)定糧食價格、保護糧農和消費者的利益、救災備荒及維護社會穩(wěn)定等多重功能,意義深遠。

        【以上內容為專家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平臺立場?!?/p>

        作者簡介:

        翟玉忠,中信改革發(fā)展研究院研究員。

        監(jiān)制 | 楊新華

        統(tǒng)籌 | 康坤全 劉佳

        責編 | 劉嫻

        審核 | 藍希峰

        采寫 | 張愛龍

        制作 | 胡琪(道中華微信公眾號)

      (責編:常邦麗)

      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
      亚洲最大AⅤ无码国产_亚洲avav一区二区18_午夜性爱视频久久_国产三级片免费怎么看 亚太影院 柯西贝尔-游戏赚网 亚洲免费观看网址 人妻中文有吗在线 国产在线不卡每日更新福利
      1. <address id="z3sxr"><var id="z3sxr"></var></address>

        <object id="z3sxr"><tt id="z3sxr"><noscript id="z3sxr"></noscript></tt></object>